发布日期:2024-08-25 03:54 点击次数:147
在我国八年抗战中成长了大批
优秀的将领
,他们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而战,也
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战
。但是在
解放战争中
却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,当年争相拥护他们的老百姓再也不把他们当做子弟兵了。
很多将领兵败被俘后一直在思考是为什么?郑洞国在不情愿的情况下
被起义了
,一直不愿意为国家工作,经过几年的思考和观望后,在抗美援朝前给毛主席指出了美军最大的弱点。
一、郑洞国早年
郑洞国1903年出生于湖南石门一个农民家庭,7岁在父亲启蒙下开始学习《论语》,后进入
私塾学习了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等书
。后来进入石门中学附属小学读书,但是对西学没有基础,跟不上学习进度。后来五四运动爆发,郑洞国与同学们一起上街宣传,
痛感国家贫弱
,立下
以武救国
的志向。
1921年考入
湖南陆军讲武堂
,后因讲武堂停办,只好回石门中学继续学业,毕业后到
磨市乡小学任教
。1924年,郑洞国冒用他人名字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。同年10月,参与平定广州商团的叛乱,担任
广州军政府警卫
。
二、死忠老蒋
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,
老蒋是军校校长
,在所有蒋军将领中,郑洞国算是最忠实的几个了,与他们11个将领合称为老蒋的
12门徒
。当时慑于老蒋的威严,渴望建功立业的郑洞国基本上老蒋指向哪,他就打向哪。
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作战的将领,1933年初日军夺取热河后大举进攻长城各口,老蒋下令调第2,第25,第83师组成17军开赴古北口作战。4月20日至28日,中日军队在
南天门
一线激战8天8夜。郑洞国亲赴一线
指挥作战
,83师大部分阵地被日军突破防线,郑洞国立刻率领2师官兵冲回阵地,郑洞国脱去军装,手持手枪与日军血战不止,终于
打退了敌人。
三、困守长春被起义
1948年初,
蒋军连连败退
,东北已经只剩下沈阳、长春、锦州三座城市还没有解放了。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,老蒋急需一名得力战将去守长春,其它将领都不愿意去,郑洞国也预感到蒋军
必将失败
,也不愿意去,后来在老蒋三次施压下不得不走马上任了。
在到任长春没多久,长春就被我军团团围住了,
内无粮草,外无援兵,
此时的郑洞国已经抱有
杀身报国
的想法了。10月16日,就在各部准备突围之际,60军宣布起义了,军长曾泽生还打电话劝郑洞国也一起起义,这时他准备
自己报国
了,但是被担任秘书处长的侄儿阻止了他自杀的做法,等他到了楼下大厅时,所有人都等着他一起起义了,就这样郑洞国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起义了。
四、别扭的郑洞国
起义后的郑洞国得到了我军的优待,将他送到
哈尔滨疗养身体
,但是他却一直不愿意出来工作,也不提出一些建议,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观察新中国的发展,经过几年的
耳濡目染后
,郑洞国终于对家人说:没想到
我的对手
将我年轻时的理想全部实现了。
五、抗美援朝提出建议
新中国刚成立,美国人就在邻国
挑起了战火
,一度快打到了鸭绿江。毛主席考虑了十来天,一直无法下定决心,很多将领也对美军的实力感到有压力,认为这一仗打不赢。但是这是新中国的
立国之战
,如果不打,刚建立的新中国可能又会
面临大动荡。
就在这时,周总理找到郑洞国让他对当前的局势提下意见,也讲一讲美军的情况。郑洞国只说了一句,美军战斗力不行,
打仗全靠武器
。这个分析和毛主席的分析基本上一致,毛主席说美军
是一长三短
,一长就是
武器多
,三短就是
战线太长
,
运输线太远,战斗力太弱
。经过这样一分析,所有同志都
统一了思想,
坚定了抗美援朝的方针。
结语:
郑洞国年轻时立下了以武报国的志向,可以从军几十年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。反而是在
被起义
后,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理想被当年的对手一步一步实现了。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,要立下远大的志向和理想,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至于
虚度光阴
,才能在年老后自豪的跟儿孙说说当年的英雄事迹。
发布于:天津市